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3年10月
第一版序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天才是在语言学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时常听到他抱怨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中存在着许多缺陷。他毕生顽强地致力于探求在这一片浑沌状态中能够指引他的思想的法则。直到1906年在日内瓦大学接替了约瑟夫•魏尔特海默(Joseph Wertheimer)的讲座,他那培育了多年的独到见解方为世人所认识。他曾于1906—1907,1908—1909和1910—1911年三度讲授普通语言学;诚然,由于教学大纲的需要,他不能不把每度讲课的一半时间用来阐述印欧系语言,它们的历史和关于它们的描写,他的讲题的主要部分因而大大地减少了。
他没有因此出版过一本书,凡特别有幸听过这门内容充实的课的人都深以为憾。老师去世后,承德•索绪尔夫人的盛意,把他的手稿交给了我们。我们原指望能在这些手稿中找到这些天才的讲课的忠实的或至少是足够的反映;我们并且预想到有可能根据他本人的札记配合同学们的笔记加以整理,付梓出版。结果使我们大失所望:我们在里面几乎找不到一点儿跟他的学生的笔记对得上号的东西。原来他每天赶写讲授提纲的草稿,已经随写随毁掉了!他的书桌的抽屉里只有一些相当陈旧的草稿。这些草稿当然也不无价值,但要加以利用,把它同三度讲课的材料配合起来,却是不可能的。
面对这种情况,更使我们深感遗憾的是,当时因为职务缠身,我们几乎完全没有办法去亲自聆听他的最后的讲课,而这却正像很早以前《论元音》一书问世时那样标志着德•索绪尔一生事业中一个光辉的阶段。
因此,我们只好求助于听过三度讲课的同学们的笔记。听过头两度课的路易•凯伊(Louis Caille),列奥波尔•戈第业,波尔•勒嘉尔(Paul Regard)和阿尔贝尔•里德林格(Albert Riedlinger)诸先生,听过第三度,也即最重要的一度课的阿尔贝尔•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夫人,乔治•德加里耶(George Dmso-gallier)和弗朗西士•约瑟夫(Francis Joseph)先生都把他们的很完备的笔记交给了我们。有一个特殊的要点,我们还是从路易•布律茨(Louis Brtsch)的笔记中得到的。我们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杰出的罗曼语语言学家茹勒•朗沙(Jules Ronjat)在本书付印前曾校阅原稿,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们也要向他致以最热诚的感谢。
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些材料呢?首先是进行考订的工作:对每一度课,讲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把所有的本子加以比较,深入到原讲授者思想的端倪,哪怕它们往往互不合拍。关于头两度课的内容,我们曾得到里德林格先生的合作,他是最关心要遵循老师思想的门生;在这一点上,他的工作对我们很是有用。至于第三度课,我们中的阿•薛施蔼也做了同样细致的校对和校订的工作。
可是下一步呢?口讲的形式常和书面的形式发生矛盾,这为我们留下了最大的困难。而且德•索绪尔是一个不断革新的人,他的思想常向各方面发展,但并不因此而自相矛盾。要把一切都照原样发表是不可能的;自由论述所不可避免的重复,交错和变幻不定的表述方式,将会使这样印出的一本书带有离奇古怪的面貌。只发表其中一度课嘛——发表哪一度的呢?这将会使本书失去其它两度讲课的十分丰富的内容而显得比较贫乏;哪怕是最有决定意义的第三度课也不能使人窥见德•索绪尔理论和方法的全豹。
曾有人向我们建议把一些见解特别新颖的片断照原样刊印出来。我们起初也抱有这种想法,但随即想到这样会损及我们老师的思想,因为它只能显出一所大厦的半壁,而这所大厦的价值却只能由它的整体表现出来。
我们终于采取了一个比较大胆的,同时自信也是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以第三度课为基础,利用我们手头的全部材料,包括德•索绪尔个人的札记,重新进行组织和综合。这无异是一种重新创作,越是要做到完全客观,越是困难;对于每一个要点,都要钻到每个特殊思想的深处,按整个系统的指引,把它从口授所固有的变化多端和游移不定的措辞中清理出来,试图找到它的确定形式,然后镶嵌入它的自然间架中去。所有各部份都按照符合作者意图的顺序表达出来,哪怕他的意图并不显而易见,而是出于我们的猜想。
本书就是经过这样一番类化工作和重新组织产生的,我们现在不无惶恐地把它献给一般知识界和一切爱好语言学的朋友们。
我们的主旨是要建立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忽略任何有助于造成完整印象的东西。可是正因为这样,我们也许会遭遇到来自两方面的批评。
首先有人会说,这个“整体”是不完备的。其实老师讲课从来没有想涉及语言学的一切方面,也没有打算过把一切问题都讲得一样清楚明瞭;实际上,这不是他所能做到的。他立意要做的完全不是这样。他只想以几条个人的基本原则为响导——这些原则在他的著作中随处都可以看到,而且构成了这幅结实的、五彩缤纷的织物的纬线——往深处研究,只有当这些原则遇到一些特别引人注目的应用,同样,也只有当它们碰到可能发生冲突的理论的时候,才在面上铺开。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学科,例如语义学,在本书中几乎没有接触到。我们并不感到这些欠缺对整个建筑物会有什么损害。缺少“言语的语言学”这一部分是比较容易感觉到的。他曾向第三度讲课的听者许过愿。这方面的研究在以后的讲课中无疑会占有一个光荣的地位;但诺言没有能够实现,原因是大家都很清楚的。我们现在只能把这个初具规模的大纲中的一些闪闪烁烁的指示搜集起来,安排在它们的自然的地位:超过这一点就无能为力了。
与此相反,人们也许会指责我们在某些要点上转录了一些在德•索绪尔之前就已经获得的进展。在一本这样广泛的著述里,要一切都很新鲜是办不到的;而且如果有些众所周知的原则对于了解整体是不可少的,难道也要抱怨我们没有把它们割除吗?例如有关语音变化的一章就有一些人家已经说过的东西,而且也许说得更加确定;可是且不说这一部分隐藏着好些富有创见的宝贵的细节,任何人只消稍加阅读,就可以看到,把它删掉,对于理解德•索绪尔据以建立他的静态语言学体系的原则会引起怎样的后果。
我们深深感到我们对于批评,对于作者本人所负的责任;他也许会不答应我们出版这本书的。
我们完全接受这个责任,而且愿意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批评者是否知道要把一位大师和他的解释者区别开来呢?如果把矛头指向我们,我们将乐意接受,但如果攻击到我们所敬爱的老师,那是不公正的。
沙•巴利, 阿•薛施蔼 于日内瓦
第二版序
这第二版对于第一版的原文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动。编者只限于作了某些细节上的修改,目的是要在某些要点上编写得更加清楚,更加明确。
沙•巴利, 阿•薛施蔼
第三版序
除了某些细节上的更正以外,这一版同前一版一样。
沙•巴利, 阿•薛施蔼
本书著者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他在1857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法国人家里。中学毕业后,于1875至1876年在日内瓦大学读了一年,其后转学到德国,在来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学。那时正是新语法学派诸语言学家和他们的老师古尔替乌斯(G.Curtius)对语言学问题辩论得最激烈的时候。他起初完全站在新语法学派一边,在奥斯脱霍夫(H.Osthoff)和雷斯琴(A.Leskien)的指导下从事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工作,于1878年写出他那篇杰出的《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使老一辈的语言学家大为惊奇。接着转学柏林大学,1880年回来比锡大学考博士学位,1881年到法国巴黎,在高等研究学院教授梵语,同时兼任巴黎语言学学会秘书,在整整十年间培养了梅耶(A.Meillet),格拉蒙(M.Grammont)等语言学家,建成法兰西学派。1891年离法回国,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梵语和印欧系语言历史比较研究。1906—1907年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1908—1909和1910—1911年继续讲授,但是并没有把它编写成书。1913年德•索绪尔去世后,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施蔼等根据同学们的笔记和德•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及其它材料编辑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于1916年在法国巴黎出第一版,1922年出第二版,1949年再出第三版,各国语言学家先后把它译成德、西、俄、英、日等国文字,使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德•索绪尔的这本《教程》之所以有这样巨大的和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将近一百年间,举凡欧美各国语言学界所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原理和方法的问题,都逃不出他的视线。他的眼光非常敏锐,学识十分丰富,对许多古代的和近代的语言文字古有第一手的材料。他不仅对这些问题作了总结,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因此大大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其次,德•索绪尔在世的几十年间,是欧洲学术思想发生激剧变化的年代。大家知道,自十九世纪初以后,欧洲语言学研究的成就以印欧系语言的历史比较为最显著。这种研究到新语法学派已差不多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而新语法学派诸语言学家所采用的大都是当时风行一时的实证主义观点,只知从心理方面去研究个人言语中的各种事实,材料不免使人有支离破碎之感,造成了世人所称的“原子主义”。到二十世纪初,德国和欧洲各国掀起了一种所谓“格式塔思想”(德语Gestalteinheit,原是“完形性”的意思),起初应用于心理学,其后由心理学扩展到其他领域。语言学界在这种思想的诱导下特别注重对语言结构、系统和功能的研究。
德•索绪尔也深受影响,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好些与新语法学派针锋相对的见解,如语言是一个系统,语言学应该分成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研究作为系统的语言,所以特别重要,历时语言学只研究个别语言要素的演变,不能构成系统,所以同共时语言学比较起来并不怎么重要,等等、等等。所有这一切,提供了“语言学研究中较新趋向的理论基础”,对其后许多新学派的建立和发展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德•索绪尔的这本书虽然影响很大,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是他亲手写定的原著,而是经由他的两个学生根据当时参加听课的同学们所作的笔记并参考他本人遗留下来的一些手稿编辑整理而成的,在整理过程中曾删去了其中不少有关印欧系语言的材料。依照近些年来发现的德•索绪尔的原稿来看,他们在好些地方且曾作过调整和修改。书中有些部分,例如绪论的附录《音位学原理》,并且是从他于1897年所作关于《音节理论》的讲演中撮录而成的。正如原编者在序言中所说,“德•索绪尔是一个不断革新的人”,他在多年的讲课中少不了有些前后不很一致之处,而且辞锋所及,常掺杂有若干很巧妙的俏皮话,现在读起采,有不少章节确实是比较难懂的。
尽管这样,整个说来,这本书在世界语言学发展过程中仍不失是一本继往开来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从前没有汉译本,但是德•索绪尔的名字在我国并不陌生。许多语言学家在他们的著作或论文中都曾援引过他的某些论点,并加上批判或肯定的意见,但是一般读者因为没有看到全书,总觉得不能满足,至于要研究他的语言学说更是无从着手。这本书的翻译和出版,就是要满足同志们的这种要求。但是我们必须提醒读者,德•索绪尔在书中提出的各种见解和主张,不能看作语言学中的定论,——看来他本人也从来没有这种想法——,他的有些办法,例如废弃近代语法的内容,而代之以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等等,就连他的嫡系的门徒,如法国的许多语言学家也是没有接受的。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以分析批判,从实际出发取其精华作为借鉴,才能对我们起一些启发和指示的作用,推动我国语言学向前发展。
岑麒祥 1979年
作者就近一百年间各国语言学界提出的语言学原理和方法表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本书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影响很广。
前言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绪 论
</FONT></STRONG>第一章 语言学史一瞥
第二章 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它和毗邻科学的关系
第三章 语言学的对象
§1.语言;它的定义
§2.语言在言语活动事实中的地位
§3.语言在人文事实中的地位:符号学
第四章 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第五章 语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
第六章 文字表现语言
§1.研究这个题目的必要性
§2.文字的威望:文字凌驾于口语形式的原因
§3.文字的体系
§4.写法和发音发生龃龉的原因
§5.写法和发音发生龃龉的后果
第七章 音位学
§1.定义
§2.音位文字
§3.文字证据的批判
附 录
音位学原理
第一章 音位的种类
§1.音位的定义
§2.发音器官及其功用
§3.按照口部发音对语音进行分类
第二章 语链中的音位
§1.研究语链中的声音的必要性
§2.内破和外破
§3.外破和内破在语链中的各种结合
§4.音节的分界和元音点
§5.关于音节区分理论的批判
§6.内破和外破的长度
§7.第四级开度的音位。复合元音。写法的问题
编者附注
第一编 一般原则
第一章 语言符号的性质
§1.符号、所指、能指
§2.第一个原则:符号的任意性
§3.第二个原则:能指的线条特征
第二章 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
§1.不变性
§2.可变性
第三章 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
§1.一切研究价值的科学的内在二重性
§2.内在二重性的语言学史
§3.内在二重性例证
§4.用比拟说明两类事实的差别
§5.在方法和原则上对立的两种语言学
§6.共时规律和历时规律
§7.有没有泛时观点?
§8.把共时和历时混为一谈的后果
§9.结论
第二编 共时语言学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语言的具体实体
§1,实体和单位。定义
§2.划分界限的方法
§3.划分界限的实际困难
§4.结论
第三章 同一性、现实性、价值
第四章 语言的价值
§1.语言是组织在声音物质中的思想
§2.从概念方面考虑语言的价值
§3.从物质方面考虑语言的价值
§4.从整体来考虑符号
第五章 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
§1.定义
§2.句段关系
§3.联想关系
第六章 语言的机构
§1.句段的连带关系
§2.集合的两种形式同时运行
§3.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
第七章 语法及其区分
§1.定义;传统的区分
§2.合理的区分
第八章 抽象实体在语法中的作用
第三编 历时语言学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语音变化
§1.语音变化的绝对规律性
§2.语音变化的条件
§3.方法上的要点
§4.语音变化的原因
§5.语音变化的效能是无限的
第三章 语音演化在语法上的后果
§1.语法联系的破裂
§2.词的复合结构的消失
§3.没有语音上的同源对似词
§4.交替
§5.交替的规律
§6.交替和语法联系
第四章 类比
§1.定义和举例
§2.类比现象不是变化
§3.类比是语言创造的原则
第五章 类比和演化
§1.类比创新是怎样进入语言的
§2.类比创新是解释上发生变化的征兆
§3.类比是革新和保守的原则
第六章 流俗词源
第七章 粘合
§1.定义
§2.粘合和类比
第八章 历时的单位,同一性和现实性
第三篇和第四篇附录
A.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
B.主观分析和次单位的确定
C.词源学
第四编 地理语言学
第一章 关于语言的差异
第二章 地理差异的复杂性
§1.几种语言在同一地点并存
§2.文学语言和地方话
第三章 地理差异的原因
§1.时间是主要的原因
§2.时间在相连接地区的效能
§3.方言没有自然的界限
§4.语言没有自然的界限
第四章 语言波浪的传播
§1.交际的力量和乡土根性
§2.两种力量归结为一个单一的原则
§3.语言在分隔地区的分化
第五编 回顾语言学的问题 结论
第一章 历时语言学的两种展望
第二章 最古的语言和原始型
第三章 重建
§1.重建的性质和目的
§2.重建的确实程度
第四章 人类学和史前史中的语言证据
§1.语言和种族
§2.民族统一体
§3.语言古生物学
§4.语言的类型和社会集团的心理素质
第五章 语系和语言的类型
索引
校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