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3><STRONG>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STRONG></FONT>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3年10月
<STRONG><FONT size=3>译 者 弁 言</FONT>
</STRONG>
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6)和克拉克(Samuel Clarke,1675—1729)之间的一场论战,实际上是莱布尼茨和牛顿派之间关于世界的一些根本观点,特别是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本性的观点的论战,不论在哲学史还是科学史上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于莱布尼茨的生平及其主要哲学观点,我已在所译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一书“译者序言”中作了较详细介绍(该书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里不再多加论述。简要说来,他不仅是近代初期德国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渊博的学者。虽然由于他所处的十七世纪后半期至十八世纪初的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西欧其他一些主要国家如英国、荷兰、法国等都远远落后,资产阶级力量还异常软弱,这种历史条件使得莱布尼茨在哲学上未能摆脱唯心主义。但他的思想中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往往能比较敏锐地看出当时那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局限性,并对它提出切中要害的批评。他的失足处在于看到当时机械唯物主义的缺点就根本否定了唯物主义本身而转向唯心主义。他的主要哲学观点,即所谓“单子论”,就是因为看到机械唯物主义把构成万物的最后单位看作仅以广延性为本质属性的物质原子,而否认具有广延性的原子的无限可分性,是不合理的,就转而认为构成万物的最后单位根本不应具有广延或量的规定性;这样他就根本否定了它的物质性,而认为这种“单纯实体”只能是不具有量的规定性而只具有一定的质的精神实体,是某种和“灵魂”类似的东西,即所谓“单子”。他也正确地看到当时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的本质属性仅仅归结为广延的狭隘观点既无法说明万物何以能有运动变化,也无法说明身心之间乃至一切事物之间的互相作用或影响,因而只能求助于上帝的随时干预,也就是在解释自然的过程时得求助于“奇迹”;但他自己因此就说这一切都是上帝在创造“单子”之初就预先安排好的,使每一“单子”各按自己的“前定”的本性发展而万物之间就自然彼此合拍或“和谐”,仿佛彼此互相作用或互相影响似的。这就是所谓“前定和谐”的学说,是莱布尼茨的又一主要哲学观点。这是为了排除日常的“奇迹”而求助于一个最大的、更不可思议的“奇迹”。可见他的“单子”论和“前定和谐”学说,都是为求克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的缺陷而走向另一极端,陷入唯心主义的。但他毕竟借助于神学而达到物质与运动不可分,以及世界万物按自身规律运动发展而毋须上帝干预,和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或“和谐”的“秩序”等具有辩证法因素的合理思想。
在认识论上,莱布尼茨是个唯心主义的唯理论者,并站在这个立场上和以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进行了全面的论战,这就是他的《人类理智新论》一书的主要内容。但莱布尼茨在与唯物经验论者进行斗争的同时也力图吸收对方的合理思想。正是他在坚持基于“矛盾律”的“必然真理”的同时,又承认从经验得来的关于“事实”的判断也是“真理”,并首先提出“充足理由律”作为这种“事实的真理”的基础。尽管他并未能把理性和经验正确地结合起来,也还是表现出力图克服唯理论的片面性的倾向,对促进认识论的发展有其贡献。
……
在译校和撰写此弁言过程中,承傅乐安同志帮助解决本文中所出现的拉丁文的问题,杨祖陶同志帮助解决G本编者引言的德文问题,并承王太庆同志据G本作了校阅,多所指正,一并在此谨致衷心的谢意。
译者虽力求忠实于原文,但限于学力,错误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地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1982年6月于珞珈山
<STRONG><FONT size=3>再 <STRONG></STRONG>版 赘 语</FONT>
</STRONG>
本书中译单行本原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印了6,500册,早已售磬,也常有读者来信表示想购此书而不可得。现经协商,得商务印书馆及武大出版社有关负责人同意,此书将由商务印书馆再版重印,并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既要再版,译者就对原译本作了一次仔细的重新校阅。这次重校,除对照原作为底本的G本和所参照的E本外,另又对照了译者1983年赴法考察时所购得的另一莱布尼茨著作集新版本,即法国当代学者普雷南新编的《莱布尼茨著作集》(<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4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size=3>Œ</FONT></SPAN>UVRES de G.W.Leibniz,Editées par Lucy Prenant,Editions Aubier Montaigne,Paris,1972.以下简称P本)。P本所选的莱布尼茨与克拉克的书信,仅莱布尼茨的信登载了全文,克拉克的信则只有编者的法文详细“摘要”,并未登全文。而莱布尼茨的信的本文,P本基本上与E本一致,仅少数地方与E本不同。此次校阅时,凡E本与G本有异,初版已注明,而P本与E本相同者,即只照原注不再另加注;而P本与E本不同,或与G本相同者,则另加注明。又P本在每封信的标题下,都加了写此信的确切或大约日期,这对理解原信有一定参考价值,故也照P本补上。此外,P本在所选本书信集的最后还加了一篇“附录”,内容就是克拉克从莱布尼茨已发表的著作中选出的一些段落,可以解释莱布尼茨在书信中所说到的一些问题的,只是所选的这些段落,大都只指明出处而并未直接摘引原文,而这些段落所从出的原作,又大都未有中译,原书也多不易得,所以我觉得此附录对我国一般读者用处不大,也就不再补译。有志于对此作深入研究者可参考原书。
这次重校除改正了一些错字或不合规范的简体字外,对原译文有不够确切处也作了一些修改以求更加贴近原文。这样的处所并不多,也增加和修改了几条注。此外则就是上述对照新得的P本后所作的一些修订和增补了。这次重校,虽竭其所能,但限于水平,错误疏漏恐仍难免,尚望读者指正。
本书得以再版重印,商务印书馆及武大出版社有关同志给了各方面的帮助,谨此志谢。
译 者
1991年9月于珞珈山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都是一部有重要意义的作品。莱布尼茨是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伟大的科学家,而克拉克则是牛顿的朋友和拥护者。这一论战实际上是莱布尼茨和牛顿派之间有关世界的一些根本观点,特别是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本性的观点的争论。莱布尼茨虽然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但他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批判,不论对哲学或物理学的发展都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本书对哲学史和科学史的研究者,特别对有志于探索时空观念的发展史的人是必读的历史文献,对一般学习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学生也是重要的读物。
Ⅰ 莱布尼茨的第一封信
1715年11月所写一封信的摘录
Ⅱ 克拉克的第一次答复
Ⅲ 莱布尼茨的第二封信
Ⅳ 克拉克的第二次答复
Ⅴ 莱布尼茨的第三封信
Ⅵ 克拉克的第三次答复
Ⅷ 莱布尼茨的第四封信
对第三封英文信的答复
Ⅷ 克拉克的第四次答复
Ⅸ 莱布尼茨的第五封信
Ⅹ 克拉克的第五次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