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关联图书

图书搜索:

诗教的解构和另一种可能

2025-03-16作者:杨不寒刊发媒体:深圳特区报浏览人数:0

《黑白镜像——〈野草〉讲稿》(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

 

  鲁迅研究如今多少有些范式固化。在层层加码的话语增殖中,鲁迅研究几乎不剩多少可供言说的空间。但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截断众流而直面鲁迅本来面貌的解读,才愈发显出其价值来。李森这部以“语言漂移说”为基本方法论的《黑白镜像:〈野草〉讲稿》,正可以满足我们的期待。

  本书弃绝了人引人、文生文、理挂理的互文性阐释系统,以一颗本真、开放而警觉的心灵,单刀直入地面对《野草》中的文字。这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批评传统,而李森风格化的、有自主生命力的语言又表明,讲稿还回应着一种以诗证诗的批评传统。不过,作为一部讲稿,本书更本色的特征乃是在解构诗教的同时,给出了诗教的另一种可能。

  《野草》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一部文学作品,而要在阅读过程中激活其诗-蕴能量,就不得不对围绕着它的那些观念性话语进行解套,从而让《野草》中的文本语言重新舒展开来。否则《野草》中的美-蕴便僵死在学院派的符号性之下,而读者的感知力和想象力也将在阅读中丧失活性。

  在另一方面,李森也指出,“文学创造不是知识创造,而是‘美-蕴’的生成与漂移迁流”,而那种着力于点题、批判、寻找“挞伐点”和营造深度的写作与阐释行为,“是一种西方现代性逻辑传染而来生出的怪胎,连鲁迅也被传染”(《非黑即白了无趣》)。尽管李森认同鲁迅“奇崛的天赋才能”(《“背反概念”的写作模式》)和“天才的浑朴力量”(《当狗挽留人时》),但在必要的时候,对《野草》的符号崇拜还是被他打上了一个问号。

  在具体的解读中,李森摒弃从概念化乃至偶像化的鲁迅形象反推文本意图的路径,转而让考察的焦点从作者意图让位于更可靠的文本意图。他从《野草》中的每一个文本出发,详尽剖析了《野草》以背反概念为核心动力的逻辑性语言的延展方式,指出鲁迅在运用大词、象征、复调、寓言等方面的语言天赋,同时也反思了相应的西化语言模式是否能够适应汉语的特质。

  李森的文章不仅有智识的穿透力,还有一种乔治·斯坦纳所谓的“风格之力”,在“风格之力”下,对文学的批评近乎也成为了文学。这部《野草》讲稿也会让人产生相似的感受。讲稿不仅仅是致力于解读《野草》,而且是希望通过《野草》的门径,引领读者理解何为文学。

  但归根结底,这部讲稿还是为了借助对《野草》的评析,破除遮蔽着我们心灵的种种文艺教条,让我们有勇气以原初的、本真的、自在的心灵,去感知自身存在与包括文学在内的对象世界,就像讲稿的作者李森自己所做的那样。而纯粹的诗-蕴,无论于创作者而言,还是于欣赏者而言,都只能在本真存在与直观世界的无端碰触中,才能得到开显的契机。我想,李森恐怕还有一句话始终引而未发,那就是,以鲁迅之大才,在逻辑观念里写作尚且显得艰难,旁人置身在这声闻辟支果当中,其状况可想而知。对于李森而言,大概选择讲什么文本都无妨碍,但之所以选择《野草》,其用意或当在此。

  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诗教,也即教科书式的诗教,李森并不认同。不过,这部《黑白镜像:〈野草〉讲稿》一边解构着被社会科学化了的诗教,一边又给出了诗教的另一种可能。这种可能称之为诗性启蒙也好,审美救赎也罢,总之教给了读者,如何通过阅读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艺术作品,解开知识与观念套在我们意识界的枷锁,从而观看到创作者与我们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这,便是“灵魂活着的证明”。
 

(原载于《深圳特区报2025年03月16日A03版